1969年4月,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到了李德生耳中——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召开前夕,他的名字被列入了政治局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。这位刚刚当选中央委员的将领感到十分意外,立即找到老上级许世友和陈锡联,希望他们能向上级转达自己难以胜任的想法。
说起李德生的军旅生涯,要从他作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的一员说起。这支由疯子战将王近山一手带出来的部队,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。李德生与肖永银、尤太忠并称为王近山麾下的三剑客,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。正如老话所说:强将手下无弱兵,在王近山的调教下,六纵从定陶战役开始就成为了刘邓大军中的尖刀部队。
1947年春天,王近山因腿部负伤暂时离开前线,但六纵在政委杜义德指挥下依然势如破竹,在豫北战役、鲁西南战役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战中表现出色。次年王近山归队后,率领六纵在襄樊战役中大显身手。当时李德生作为主攻团团长,在突破襄阳城防时立下汗马功劳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抗美援朝战场的锤炼,李德生逐步成长为第十二军军长。
展开剩余63%李德生与许世友、陈锡联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。三人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,曾在红四军共事。不过当时许世友是军长,陈锡联担任师级干部,而李德生还只是交通队的普通战士,军衔差距悬殊。
1967年,中央决定派军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时,李德生正担任第十二军军长,奉命率部进驻安徽。当时的安徽局势十分混乱,两派群众组织对立严重,武斗事件频发。先期到任的廖容标副司令员未能有效控制局面,芜湖、安庆、淮南等地的冲突愈演愈烈。
就在这危急时刻,李德生带领十二军开进安徽。他采取了一套独特的处置方法:既不偏袒任何一方,又坚决制止武斗。部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冲入冲突现场,用身体隔开对峙双方。战士们严格遵守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的纪律,耐心劝说群众放下武器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最终感化了群众,为促成两派和谈创造了条件。
与此同时,青海、内蒙古等地也发生了类似事件。李德生创造性地采取收缴武器、恢复生产的策略,通过舆论引导让群众认识到武斗的危害。谁挑起事端,谁就会失去民心。这一成功经验被《人民日报》专题报道,毛泽东看后批示向全国推广。
1968年,毛泽东亲自接见李德生,对他稳定安徽局势的突出表现给予高度评价。半年后的中共九大上,李德生当选中央委员。更让他意外的是,在九届一中全会上,又被提名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候选人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任命,李德生诚恳地向许世友、陈锡联两位老首长表示:自己长期在部队工作,缺乏地方经验;且政治局委员多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,自己资历尚浅。但两位首长告诉他,这是党中央的决定,他们不便多言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青海省委书记刘贤权也因妥善处理当地问题受到重用。两人先后被调往北京,同时担任军委办事组和国务院业务组的重要职务,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安排。李德生后来历任总政治部主任、北京军区司令员,甚至一度担任党中央副主席,成为我军历史上少有的军政双优的高级将领。
发布于:天津市